綠度母 綠度母,舊的翻譯叫作「多羅菩薩」、奮迅救度母,「多羅」梵文原意為「眼睛」,相傳由於觀音菩薩悲憫塵世間未被救度的眾生甚多,因此憂傷流淚,所滴落下來的淚珠即化做蓮華,而度母就是從此蓮華出現的;另一種說法為度母是從觀音菩薩眼中所放射的光明而化生的。不管是哪一種說法,度母都是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化身,並以慈母憐愍呵護稚子般的心腸,廣度芸芸眾生脫離生死苦海,導引至光明的彼岸,所以度母即是「救度一切眾生的佛母」。依照度母本源記所記戴 :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,以佛法教導利益有情,可是眾生度不勝度,菩薩因為悲愍眾生而落淚,淚滴變成蓮華再化現成綠度母。綠度母對觀世音菩薩說:"您不要耽憂煩悶,我發誓作為您的助手,眾生雖然無量,我的誓願也無量"。這就是聖救度母名稱的由來。祂的聖蹟大要為:在無量劫前,有一個叫作「聚光」的世界,那時候有一位名叫「般若月」的公主,崇信敬禮佛法僧三寶,發 了廣大的誓願,從現在的世界一直到世界毀壞、虛空界毀壞,都要以女性的化身來度化眾生,廣修六度,行菩薩道,消除眾生之煩惱障,引入佛法正道,以最快的速 度救度眾生,免除所有的災厄及恐懼。十方三世諸佛感佩其行持,賜名「度母」。取義為救度無量眾生,急切有力。諸佛並加持未來眾生,凡能意念度母名號者,必 得諸佛大加持力,能從種種的災難恐懼中解脫,免除三有的痛苦,因度母之願力。當世間越濁劣,則其救度之力越快速,摧滅魔軍之力越強。此因未法眾生修行不夠 精進,發心不夠懇切,本尊感應較慢,惟有度母感應最快,因度母的智慧眼,觀察世間快如閃電,有求必應且快速整救眾生與水火之中 1. 除一切罪業,消滅魔障,能救一切災難,速得無量圓滿功德 2. 無子息者,求男得男,求女得女,求財得財,長壽富貴皆能如願,其功德利益廣大無量不可思議。 3. 當今之世,修此法之成效最為迅速,加持力大勝過一切法。 4. 乃滿願及除障最深奧的法門,能阻止惡咒、自殺、瘋癲、爭鬥、惡兆、夢魘、疾病、傳染病及牲畜之病等一切損傷,破除年、月、日、時之不祥。 5 諾那上師:修綠度母法,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。對於避毒免災,尤有特效。修綠度母法之功德,大概與修觀音法之功德相等,一切世出世法,有求必應,無不滿願 |
高度:約7CM
材質:純銅 如法裝藏開光的功德不可思議,如能真正按照儀軌要求者,此佛像與真佛無二無別,功德簡言之主人所在整個城市、甚至舉國皆能增上無量不可思議吉祥,主人家中更加滅除一切憂惱過患及各種不祥,成辦一切所願,不可思議的福報自然具足,日日增上。家中日夜六時,十方諸佛菩薩、諸天善神護法圍繞擁護供養不絕等等不可盡述的功德利益,出世間更能具足各種息增懷誅功德、迅速獲得各種悉地迅速解脫等,因佛在家中也。如有特別所須者,以法界無欺緣起力和佛法殊勝方便作適當調整,必能具足相應緣起的勝福。比如多裝金者必得多金等等,俱如儀軌所說。 佛像裝藏相關開示 在藏傳佛教中,佛像必須依傳承的儀軌如法制作及裝藏開光才能供在佛堂,由具德金剛上師依傳承依軌開光,迎請智慧佛與三昧耶佛無二融入佛像,這時才具足了諸佛本尊的加持,一尊如法裝藏的佛像其加持是不可思議的,可作為世代相傳的珍寶。在藏地有些殊勝的佛像會說話、有體溫,有的在災難和巨變時還有不可思議的感應,特別是由大成就者和大眾僧團裝藏開光的佛像尤其珍貴。而打碎一尊這樣的佛像的罪過也如同毀佛。所以瓷器等易碎的佛像一般不裝藏。 裝藏者必須是具備傳承,戒律清淨,有一定修持的修行者。而開光必須由具足證量的上師主持才行,因為沒有一定的證量,便不可能迎請智慧佛尊降臨佛像,所以沒有傳承或不具資格者隨意裝藏開光也是有罪過的。 依裝藏儀軌,裝藏需要五金(金、銀、銅、天鐵等)、五木(松、柏、紅檀、白檀、菩提木)、五寶石(松石、紅珊瑚、玉、水晶、瑪瑙)、五藥(五種珍貴藥材,不得摻雜麝香和動物葷腥成分)、五穀和五布等,還有專門印製的五種經咒(諸佛身口意咒、吉祥滿願咒、子母音咒),以及白檀的中軸等,這是五種智、五方壇城、五蘊清淨、福德圓滿等的表法。 如法裝藏的佛像,不僅具有殊勝的加持力,對外在的四大也具有調節的功能。佛像內裝入最珍貴的加持物,以及金銀珠寶,是我們對諸佛的供養,及修行者積聚福慧資糧的殊勝方便。一尊珍貴的佛像不僅要外表莊嚴,內在的裝藏更加重要。” 佛像裝藏一般就只一次,裝藏開光後就具足了諸佛的身口意功德,當如迎請佛陀一般請入佛龕,安放在高潔之處,避免灰塵。不可再翻動佛像內的聖物,如打開底蓋翻動聖物就造了毀佛之重業。 外在的佛像要如理如法裝藏開光,每個密乘弟子自身的佛也應當裝藏才對。怎樣裝藏?要在上師的引導下依照次第,從共同前行、不共前行、生起次第開始修持,先要把身、口、意相應上師本尊。身是本尊的手印,口是本尊的咒語,意是與本尊無二的堅信。逐步淨除身口意的業障,自身的蘊界處得到淨化,身口意與上師三寶相應,才能談得上圓滿次第脈氣明點的修持,把凡夫業障之身化為清淨的本尊身,按如上修好了生圓次第,上師再給你“開光”, 給予明心見性的灌頂,見到本來的佛性。 |